晚清有哪些有名的商人?结局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曾在“中国历史上十大商人有哪些呢?”这里提到过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去看看,这里就不在多做描述。本题我就只回答一些没有提到过的晚清商人:
晋商乔致庸
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主人公。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少年时期弃文从商,开始掌管家族生意。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乔致庸开粮仓赈济灾民。光绪三十二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
浙商经元善
经元善(1840年-1903年),字莲珊山(后也作莲山),号居易子、居易居士,晚年号剡溪聋叟,笔名沪滨呆子、汨罗江后学等,浙江上虞五驿乡(今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驿亭人。父经纬是上海富商,因接济军饷功,清廷授主事加员外郎衔。经元善自幼好学,17岁就到上海学商,其后继承父业经营钱庄。经元善首创协赈公所,受清廷嘉奖十余次。后涉足洋务企业,成为成功的洋务企业家。热心教育,创办经正女学,开中国女学先河。晚年参与改良维新活动,尤其是1900年1月,在己亥立储中,领衔发起有一千多人签名的保皇通电,恳请光绪亲政,反对另立皇储,结果触怒了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因遭通缉而亡命澳门。1902年恢复自由,被允许返回上海,闭门家居,时有社会活动。1903年秋,在上海病故,享年63岁。
除了上面两位以外,其实还有很多的商人活跃在晚清的大舞台上,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说了这么多的古代商人,还是希望大家以史为鉴而知兴替,谢谢!
伍秉鉴: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胡雪岩:本名光墉,著名的“红顶商人”,近代“徽商”的杰出代表。因与左宗棠结交,借协办福建船政局、兰州制造局之机,靠包办湘军军需物资业务致巨富。资金最高曾达两千万以上,后受洋商排挤破产。胡庆余堂即为其创办知名企业。
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人,另一个‘红顶商人”的代表,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创设“同庆丰”,并改组“天顺祥”,富可敌国。
盛宣怀:清末官商代表人物,总办全国电报业务,承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实业,个中中饱私囊,累为巨富。
张謇:近代著名的“状元商人”,创办大生纱厂与垦牧公司致富,兴办教育,鼓吹立宪。
乔致庸(1818-1907) 字仲登,号晓池,乔家第四代人,人称亮财主,为著名晋商。十数年后,其祖业包头商号获利倍增,於「复盛公」之外又增设「复盛全」、「复盛西」等多处,左右着包头整个市场,因此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除商业外,兼营钱庄、当铺,相辅相成,资本愈见盈厚。光绪三年(1877)县遭饥馑,出钜资助贩。因贩灾义举,受到清廷“举悌弟加五级”,并赏戴花翎的嘉奖。
叶澄衷(1840-1899) 宁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有人资助他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汇路口开设了上海滩第一家由中国人独自开业的五金店——顺记洋杂货店。并据此发展出覆盖五金、机械、钢铁直至军需器械和军服的庞大生意,开设了38个分支机构,赢得了“五金大王”的美称。并继投资金融业,在上海、杭州、镇海、芜湖、湖州等地开设票号、钱庄,鼎盛时竟达108家。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
个人最喜欢胡雪岩,他从一个平民小百姓通过他母亲的教育,做事通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然后做到红顶商人,他的一生的经历可以大家去了解学习。最近我也在听那个台湾教授曾仕强对胡雪岩的人生经历的一个讲解吧!并非广告啊!
林则徐虎门销烟重当时清朝的内部情况,选择时机对吗?功过如何
首先,先说说林则徐禁鸦片的目的:
上面这段话取自林则徐写给友人的信,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有没有人考到过这道题?)。从中可以看出,林则徐禁烟,不是真的是要与祸国殃民的毒品做殊死斗争。他的真实意图是防止白银外流。清朝在嘉庆年间白银外流就已经非常严重了,本土白银的价格被拉高了一倍,迫使清政府发大钱、官票救市,结果引发了更大的经济混乱。基于这点来看,林则徐成功了。
虎门销烟销毁了2万箱鸦片,一箱鸦片的重量在100——120斤之间,折价约为1亿两白银(各地具体价格都有差异)。而将这些鸦片集中起来的方法,是诉诸武力:
如此大的利益关系,引发了后期一系列的冲突。即使英方再三将话题转移至鸦片之外,也掩藏不了其中的本质。但是,林则徐明显忽略了英国的国力,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下面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一下:
1.国力问题
有人说,林则徐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在销烟后被贬,不用为后续一系列的军事失败负责。与之对比,叶名琛实在是太过倒霉。
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英国就切断了清政府所有的海运(所幸,当时清政府对海运的依赖不大)。第二次北上时纵横江浙,先后攻克宁波、乍浦、上海、镇江,最后一路打到南京。兵败如山带,是清军的真实写照。在国家动脉漕运可能被切断的威胁下,清政府服软,签订了《南京条约》。连舟山群岛,都是英国议会主动放弃了。毫不夸张的说,英国的一切利益诉求基本都得到了满足。
从这方面来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称号名不副实。英国在乾隆后期就以“欧洲列国之盟主”自称,在清朝的地位等同的沙俄。忽略双方的差距直接动手,只能说做的太急了。
2.对鸦片的认知
这不存在什么时机对不对的问题,当时清朝受鸦片的祸害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按照林则徐的说法,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大清朝就征不到可以用来御敌的士兵了,也没有白银了,所以禁烟势在必行。
有人说,正是林则徐禁烟的时机没有选对,结果导致英国找到了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当时的情况是,英国想要抢夺中国的消费市场,而中国不允许,所以中国和英国之间这一仗是早晚的事情。
林则徐虎门销烟没有错,他尽到了作为钦差大臣的职责,他看到了鸦片对中国人民的危害,对国家的危害。而高高坐于朝堂之上的道光皇帝对下面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加之清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互相攻击,一时之间,道光皇帝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林则徐的一则上书点燃了他的热血,为了大清朝,鸦片必须要禁。有人说此时禁烟时机不对,那么什么时候时机对呢?难道等中国人个个都成了病夫,中华大地再也拿不出一两白银时,时机就对吗?在这个问题上,林则徐有功而无过。
有人说林则徐最大的过错在于错估了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军事实力,这是事实,可是这也是林则徐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强盛,急需要对外大量输出工业品。他们船坚炮利,而当时的八旗士兵已经腐朽不堪,纵然有像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这样的优秀将领带队出征,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就算是林则徐看到这中英之间国力的差距,他也没有办法,难道知道有差距,所以就俯首认输吗?中国人向来没有这个传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血性中国人必须要做的事情。
此外,林则徐虽然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是他还是有他的局限性。在他看来,鸦片荼毒中国只是一些英国国内鸦片贩子的责任,如果打掉这些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那么他们就不敢再到中国来贩卖鸦片。
他就没有想到,这其实是英国的政府行为,小小的鸦片贩子哪里有这样的胆量挑战一个国家,他们的背后是英国的支持。而英国正是要以鸦片为开路先锋,从而打开中国的国门,倾销自己国内多余的工业产品。
林则徐虎门销烟在当时是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无论后来人怎么看,这始终是一个民族英雄敢作敢为的表现。禁烟不存在选择时机的问题,清廷内部的争斗也无法影响到林则徐的决定。这个中国最传统的士大夫,把自己的一腔正义之血洒在了中国南方的土地上,虽然他是一个文官,但他的胆识和魄力却又不逊于武将。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认为,他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所作所为必将被历史铭记,彪炳千秋。拨去历史的迷雾,才能还原本真,那些到今天还对林则徐有所怀疑的人,我想可以闭嘴了。
林则徐虎门销烟重当时清朝的内部情况,选择时机对吗?功过如何?
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中国作为资源大国,英国一直觊觎东方。而此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这成为英国倾销商品的阻碍。为了打开中国门户,英国不择手段,种种诱因等环境下,鸦片开始侵蚀着中国。在这种情形下,林则徐没有懈怠,上书道光帝,销烟战斗正是拉开。至于时机和功过,咱们从三个维度细分一下。
林则徐是大清王朝道光时期的大臣,是后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自幼受到良好的知识和 品德熏陶,在心灵上一直是清正不腐的少年儿郎,乃至最后走上仕途,走上工作岗位,一直都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缘于他主持的“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熟悉大清历史我们都知道,道光年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繁盛时期,英国也一直觊觎东方大国——中国。在他们看来,中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厚,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但他们不知道,当时的中国正值大门紧锁,没有开放的政策。如此一来,英国为了占领这块庞大的市场,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入侵中国。鸦片,一个带有历史色彩的有毒物质,慢慢的通过各种途径侵蚀中国。这种看不见的杀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慢慢吞噬者中国国民的肉体与灵魂。
林则徐作为国家干部,与其他弄臣不一样,他直接上书道光帝,要求禁烟。撇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些非绝对关联因素而言,林则徐是中国销烟、禁毒第一人。他挽救了大清国民的生命,也挽救了大清的历史宿命,更加快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步伐。不得不说,林则徐的禁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林则徐一开始提出禁烟,道光帝也是犹豫不决的,因为他自己偶尔也来一口。但是当他听到林则徐细数鸦片的危害时,道光这才恍然大悟。结果,君臣8天商议出结果,林则徐被委任为钦差大臣,负责全面销烟。
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影响深远,对我们中国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学习历史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经历的大大小小的革命,因为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可以说无革命不前进。但我们的大清王朝,在道光手上却一度沿袭嘉庆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这让同时期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就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向中国倾销商品,当然这其中就有无形杀手鸦片。鸦片,在今天来说也是妥妥的毒品,是明令禁止的东西。他耗费金钱不说,主要是毒害身心健康,让人嗜毒成瘾不可自拔。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林则徐毅然决然,走上禁毒之路,而且他也立下决心,烟不除、誓不还。
经过林则徐的斡旋与战斗,终于在1839年6月3日这天,正是在虎门海滩销烟,这场销烟一直持续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销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的流入与泛滥,进一步增强了国民对于鸦片毒害的深刻认识,也减少了因鸦片贸易导致的财富外流,林则徐的销烟事迹也广为传颂。虽然,这次销烟也间接引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但不得不说,销烟的积极作用还是有目共睹的。